注資原意好 MPF欠監管始罪魁 2011至2012年財政預算的紓困措施力度不可說不大,但民意初步反應是惡評如潮。派糖亦不討好,究竟這反映特區政府管治出了甚麼問題?本文集中以注資強積金作案例分析。
基本而言,香港目前的財政盈餘是畸型結構現象:包括金融海嘯及QE1及QE2的後果,強積金注資肯定屬長遠措施,數額可討論,但240億元應不是「派糖」吧。
2008年特區政府首次以85億元注資所有月入1萬以下的強積金供款帳戶,每人亦是6,000元。當年亦有意見認為遠水不能救近火,財政司應該直接派錢,讓低收入人士決定如何運用。今次注資強積金或職業退休計劃帳戶成員,涵蓋近400萬人,比上次估計170萬人更多——月入超過一萬元、有戶口但停供人士及其他職業退休計劃成員亦受惠。如此慷慨的派糖卻招來更多的批評。派糖受惠人數及民意的反差,是對特區政府管治響起警號!
注資概念好 一舉三得
強積金注資的概念有如下的好處:1.在今天通脹上升周期,注資是延遲消費,不會加劇通脹壓力;2.幫助市民為將來退休養老做準備;3.注資強積金帳戶,表示政府鼓勵市民就業,鞏固自力更生社會價值。
但批評的意見認為:1.遠水不能救近火,政府應幫助市民應付短期通脹壓力;2.強積金回報低;3.強積金管理費用過高。
批評的第一點容易反駁,政府亦有其他紓解民困措施,為中下層市民分憂。若客觀看看派糖清單,這論據可以成立:每季最高1,500元的差餉寬免,即 6,000元一戶;每戶另外1,800元的電費補貼;調高子女免稅額及供養父母免稅額分別2成;公屋租戶免租2個月;綜援、傷殘津貼及生果金受助者多發放一個月金額;還有長者醫療?加倍至每年500元,延長3年,即1,500元。
理論上,經濟周期向上時期市民收入改善,政府財政預算應緊縮,如加稅,以防止經濟過熱及通脹失控。但基於香港經濟兩極分化,低薪工人分享不到經濟繁榮成果,政府有責任透過再分配,改善低下層市民生活壓力。這講法符合香港現實,亦反映民意期望。因此,財政司在通脹預期升溫之下大力派糖是值得稱許的,實有助低下階層對抗通脹。
延「半自由行」 回報遜智利
第2點及3點的批評由來已久。其中一個解決辦法是運用市場競爭,例如強積金帳戶持有者可以選擇基金經理,這可迫使基金之間在管理費及回報方面競爭。但最近政府延遲強積金「半自由行」立法,實在令人費解。有基金業界指出,積金局規範過多,影響基金運作成本及投資回報。無論如何,與香港同屬私營公積金制度的智利;據悉過去25年,扣除通脹後實際年均回報達10%,遠勝香港強積金過去10年,未扣除通脹平均只得5.1%的年回報。但這往績回報起碼跑贏過去年均 3%的通脹,對低下階層將來退休有實質幫助。一些批評認為「6,000元,退休得幾蚊」;這說法缺乏科學數據,而且不負責任,完全不懂甚麼是社會保障!
香港號稱亞洲的國際金融中心,我們沒有理由相信這裏的基金經理是次一級的水準。看來問題是強積金的監管架構及能力出了問題。更重要的是,為何特區政府的問責官員不能夠有效責成積金局加以改善。我們講的是十年的投資時期,就算首5年是探索期,但後5年又有何理由延遲改革呢?
政治領導缺位 才是危機根源
今天我們在財政司注資240億元至?積金帳戶的時刻,在惡評如潮之下,才發現這些監管及回報問題嗎?當然不是;這顯示香港特區政府的管治問題所在:我們未能未雨綢繆;在問題發生時,果斷地採取有效措施加以糾正。有人認為這種迴避問題、拖延解決的作風為傳統官僚所為。筆者同意這個說法;但我會追問:在官僚之上,我們為何沒有政治領袖作出果斷決定,把問題一早加以解決呢?看來,財政司注資強積金本意是好的。但強積金的回報往績及過高管理費,反映相關機構及官員不思進取;更重要是反映香港一個更深層次問題——我們的政治領導去了哪裏?
這不單是強積金管理及回報差的問題,更反映香港經濟及社會的困局所在︰領導缺位的管治危機。最後,?積金注資是長遠措施,我們不應因為政府管治失誤及短期措施未盡如意而加以否定!
撰文:王卓祺 香港中文大學社工系教授、香港亞太研究所副所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