積金局最近發表2016年第二季的數據,媒體的焦點放在自願性供款的金額增加。第二季的「自願性」及「特別自願性」供款已收到的金額分別為23.7億元及18.9億元,總額為42.6億元,高於去年第二季的38.5億元及今年第一季的40.6億元,創出紀錄新高。相對總已收供款金額的175.1億元,自願性供款佔總供款比率的24.3%。
不過,自願性供款的支付權益也處於偏高水平。尤其是「特別自願性」供款的支付權益與已收供款的差距不大,對強積金整體資產及成員退休保障的提升作用,並非如表面般理想。以2016年第二季為例,「特別自願性」供款的支付權益為17.7億元,與已收供款的差距(淨流入)僅為1.2億元。「一般自願性」的淨流入則較明顯,合計14.6億元。
具靈活性可隨時提取
此情況很大程度是因為「特別自願性」安排的供款及權益支付,與成員的就業狀況沒有任何關係。而這安排所提供的靈活性,也令權益出現「有入有出」的情況。
於「一般自願性」供款安排下,成員需要於離職後才能提取或轉移權益。如果成員沒有轉工,權益基本上不會被提取,並會與每月新增的供款繼續滾存。「特別自願性」安排則與成員的就業狀況無關,可按個人需求作不定額供款,也允許成員隨時提取或轉移權益。
不收取認購或贖回費
儘管強積金經常被批評收費昂貴,但其實相對坊間的基金,強積金的買賣成本已經較低,管理費也不算昂貴。現時於坊間供認購的基金不少都需要收取大約5%的首次認購費,用作支付市場推廣及中介開支,出現「未見官先打50大板」的情況,有小部分更會收取贖回費。
相對而言,透過強積金計劃內的「特別自願性」供款安排,成員於買賣基金時不用支付任何認購或贖回費,能夠大幅減輕成員的買賣成本,再加上開支比率與坊間基金相差不遠,對很多成員來說具備吸引力。
壯大強積金規模效益
正正因為成本較低,部分成員或透過「特別自願性」供款安排,為較短線的目標進行儲蓄,導致支付權益一直維持較高水平。慶幸的是,「特別自願性」供款安排於過去一段時間也維持淨流入的情況。
然而,筆者仍然建議業界及積金局留意此差距變化。若投資市場表現波動,出現短時間的淨流出亦可理解;但長遠而言,淨流入的金額愈大,應為強積金的規模效益及成員的退休保障帶來更大的幫助。只要成員於「特別自願性」供款安排作出較長線的部署,真正以退休保障為最終目標,相信淨流入的金額會提升,這才是值得慶賀的改變。